制播分离能否成为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灵丹妙药?
张志昌| 电科技| 2015-01-06

  【流媒体网】摘要:作为广电媒体内部机制改革中备受热议的话题之一,制播分离的模式自引入之时便被期望成了解决广播电视存在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在中国市场化大背景下,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依旧掌握在广播电视部门的手里,市场的主导作用并未显现。

 


 

  作为广电媒体内部机制改革中备受热议的话题之一,制播分离的模式自引入之时便被期望成了解决广播电视存在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在中国市场化大背景下,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依旧掌握在广播电视部门的手里,市场的主导作用并未显现。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

  电视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竞争机制,而制播分离模式则将体制改革交给了市场这个公平的“裁判”去判决,观众会利用手中的遥控器去选择他们喜欢的内容和电视台。

  以首次实现真正意义上制播分离的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为例,《中国好声音》虽然是由浙江卫视从《荷兰好声音》引进的,但在节目的制作上,浙江卫视却将其全权委托给了“灿星制作”。

  在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之前,灿星制作的主要播出平台是东方卫视。而摆在《中国好声音》的节目方案之上的,则是浙江卫视与灿星制作签订的“协议合同”。通过节目收视率的高低来决定电视台与制作方的分成占比,市场化的制播分离模式相比传统化的广播电视问题更具探讨意义。

  显然,制播分离之后,内容制作公司的主动权越来越多,而电视台则逐渐演变为了单一的播出平台,掌握着资源内容话语权的制作方则成为了市场博弈中的主角。

  由《超级演说家》从安徽卫视到北京卫视的转会,以及《女神的新衣》从湖南卫视到东方卫视的转会,可以看出,制播分离的大潮正在席卷整个视频网站和电视台行业。去中心化了的广播电视台事实上在这场机制变革中并不占据优势,而是成为了市场的追随者。

  

 

 

  制播分离背后的思考

  对于正在不断蔓延行业的制播分离模式,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表示,湖南卫视并没有打算引进此制度。吕焕斌认为,湖南卫视的所有节目都是自制的,IP版权也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围绕核心内容开发新媒体业务,把传统的观众变为用户,更适合湖南卫视的未来发展。

  事实上,目前有能力进行制播分离的电视台并不多,资本的追逐和文化政策的扶持促使很多人都想在制播分离这个政策中分得一杯羹,但市场的开放性决定了制作公司之间的较大差距以及电视平台对制作内容的选择。

  同时,制播分离模式也没有摆脱电视台传统广告收益的模式,收入来源的单一、延伸产品开发的不足也导致了制播分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并不能最好的发挥其功效。

  就目前多家转会的节目来看,制播分离下的版权归属也并不明确,不同电视平台之间的转移,不仅伤害了节目品质本身,而且更是极大的伤害了用户的观看体验。用户对于节目的认知将不再是从电视台这一播出平台开始,而是从不断转换的遥控器中开始。

  随着“一剧两星”新政策的全面执行,电视台对于内容的需求正逐渐增大。尤其是被划分出来的晚间9:20-10:20这一时间段的内容补充,最好的提供方案并没有被摆上日程。各家电视台对这一时段的准备不充分,也正证明了内容市场的紧缺,而制作公司能否趁此脱颖而出,还要看其最终的制作水准。

  制播分离模式无疑是广播电视产业化的重要标志,在带给资本市场众多较高回报投资机会的同时,其对广播电视产业变革的推动作用更不可忽视。

  但纵观整个市场化的大背景,不难看出,制和播是否在形式上分开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广播电视产业能够引进竞争机制,把领导说了算变成市场说了算。而这,也这才是“制播分离”改革的真正精髓。

责任编辑:lmtwadmin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