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铁力市融媒:精准发力深化改革,推动深融四个突破
朴晓红| 国家广电智库| 2024-04-29
【流媒体网】摘要:精准“四向”发力,实现“四个”突破。

  黑龙江省铁力市融媒体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有效激发内部活力动力,建立健全“体制灵活、队伍优化、绩效科学、能力凸显”的“融媒+N”运营模式,以突破性发展成效化解了欠发达地区县级融媒发展必然滞后的“魔咒”。

  精准“四向”发力,实现“四个”突破。

  (一)发力体制机制突破,打通各种梗阻

  媒体融合改革前,铁力市广播电视台原有的8个部室泾渭分明,独立运作。各自为战的“指令式”管理机制无法适应融媒生产及传播渠道端口的融合多元,导致员工难以自我拓展与创新。为突破表层融合,铁力市委将媒体融合纳入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系统谋划,综合施策。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在机构改革中,铁力市委主要领导挂帅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等列入年度市级财政预算,为融媒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在原有设备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再投资200万元,建设集创意策划、内容生产、信息发布、指挥报道、监督监看和日常办公于一体的铁力市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上联省级技术平台,下联本地非编与融媒系统,实现融媒技术装备的全面升级。同时,成立运营公司交由铁力市融媒体中心运营,健全事业企业的机制互补和资源配置,极大激发了一类事业单位的动力活力。

  二是强化机制创新。打破部室间各自为战格局,将传统的电视端与新媒体平台进行整合,实行一体化运行,建立和完善了“中央厨房”,让融媒产品实现策划、选题、采访、制作、生成、推送的全流程融合,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平台发布。新闻采访部、新媒体部、制作部、节目部、总编办等部门人员全流程参与全部融媒产品生产,新闻宣传能效大幅提升。

  (二)发力队伍建设突破,有效壮大人才队伍

  媒体融合改革建设亟需技术、运行及传媒专业人才,但受限于一类事业整体编制人数定量,新人进不来、老人出不去、人才留不住。改革前,原铁力市广播电视台64个编制,实有人员54名,平均年龄48岁,新闻一线工作人员不足10人,单位每年除退休人员外调入调出人员流动不超过2人,队伍严重老化,适配人才奇缺。针对这一问题,出台管用实招。

  一是打破编制壁垒。中心创新实施“全周期培养人才项目”引才留才育才。与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招聘实习见习岗位,通过实战实训,优秀人才依据黑龙江省及伊春市、铁力市人才工作相关政策,以公益岗和临时性岗位留用,从实际出发活用现行事业编制政策,解决了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技术型人才不足问题。媒体融合改革4年时间,累计实战培训超百人,留用人才20余人,一线采编人员由3名文字记者、4名摄像记者增加到20名全媒体记者,平均年龄由48岁降至32岁,年轻且具有专业能力的新人成长为中心各岗位的业务骨干。

  二是打造全媒型人才。引才是前提,留才是目标,育才是关键。中心坚持“走出去提升”“学回来实践”的原则,对外派送骨干力量到省市及先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对内持续开展一线全媒体业务、全岗位轮训,提升新媒体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素质,打造全媒型人才队伍。通过3年多的培训轮训实践,每一名一线员工都能拍摄、会剪辑,能播音、会写稿,能直播、会编辑。

  三是提高政治待遇。鼓励每一名员工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躺平,立志向,定目标,增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信念,举闲荐能,提高政治待遇,为每一名员工都搭建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3年来中心内部提拔及流转干部28人,其中正科级5人,副科级7人,正股级10人,副股级6人。

  (三)发力激励机制突破,激发队伍动力活力。

  因为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过去的“铁饭碗”意识和消极管理使得工资收入与工作成绩没有关连,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大部分职工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没有争先晋位、创优向上的动力。为打破“大锅饭”局面,中心从激励机制进行突破,建立健全全员绩效考核制度。

  一是实施绩效考核打破僵化管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实施绩效考核首先需要解决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构成及来源。在铁力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将中心奖励性绩效工资列入财政预算,解决了绩效考核最大难题。中心制定出台绩效工资改革、绩效考核管理、绩效考核实施等管理制度,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基础工作量和奖励性绩效考核标准,打破身份、职位、职称界限,实行同工同酬,同岗同责,形成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良性循环。

  二是深化工资改革效果显著。绩效考核重点向一线员工倾斜,超额的工作量及优秀融媒产品、在上级媒体发稿等均列入奖励性绩效进行奖励。实施绩效考核前,铁力融媒新闻一线记者人均月采访及发稿量为10条(次)左右,实施绩效考核后,采访数量最高可达到40条(次),单月奖励性绩效最高的一线员工能达到4500至5000元。不断深化和动态调整的工资改革,使曾经只想“躺平”的员工,都变成“一门心思”的想创优争先。

  (四)发力产业运营突破,建优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为构建新闻创造价值、价值培育人才、人才壮大产业、产业反哺新闻的良性闭环,探索在政府“输血”之外实现自身“造血”,铁力融媒从产业运营模式寻求突破,探索“中心+产业”双轮驱动运营模式。

  一是组建受托运营国有企业。2021年,铁力市政府出资组建铁力市智融共创设计服务有限公司,由铁力融媒委派挂职人员代管负责运营,开展广告、视频生产、直播及大型活动等多元业务,破解了县融想发挥媒体人才和设备优势,又不能有经营性收入的难题。

  二是运营成效显著。铁力融媒运营的智融共创公司“全覆盖”承接铁力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和乡镇宣传片、专题片、大型活动策划执行及平面广告等业务,实现业务内容多元变现。所承接全部业务由铁力融媒各部门人员承担,参与员工获得奖励性绩效加分。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全链条”增收创收,“两全”的运营模式让公司营业收入屡创新高,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矩阵传播精彩蝶变,

  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全媒体采编能力不断提升。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新闻采编人员工作潜力充分激发。“自我革命、一人多角”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记者可以是移动先行的新媒体小编,摄像可以是短视频的拍摄者、剪辑师和后期制作。单兵作战,一稿多投,拥有“三头六臂”“七十二变”本领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多。

  (二)媒体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绩效考核方法和考核手段逐步完善,融媒体内容生产全流程全部纳入考核范围,促进了内容生产和质量大幅提升。采编团队创新策划各类全媒体报道,每周对新闻稿件、新媒产品等进行评比奖励,不断加大对上报道奖励绩效比例,鼓励采编人员积极对上供稿,对标省级、国家级媒体播发质量标准,不断提升采编水平。2022年、2023年铁力市融媒体中心连续三次入选新华社《全国县融中心互动传播优秀案例》。

  (三)新闻宣传成绩不断刷新。媒体融合改革四年间,铁力融媒本台发稿量由1240条次增加至1700条次;对省级以上媒体发稿由340条次增加至1040条次;铁力融媒突破性的取得了黑龙江省67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全省新闻联播”发稿排名第三、大小屏综合发稿排名第二的优秀成绩;获得省级新闻奖一等奖6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16个。

  (四)创新发展局面焕然一新。铁力融媒既“造船出海”,做强自有客户端、自有平台,又“借船出海”,与兄弟融媒体跨越山海,实现“龙粤”媒体平台互融互通,合作合拍,实现共建共享共用。2023年,铁力市与广东高州市开展深度合作,同步开设专栏,共同展示两地风土民情,促进两地文化交流。与极光新闻、北京日报、触电新闻、广西都市频道等多家媒体合作,推出了“冉冉秋光又重阳 九九菊黄祈岁长”全国主流媒体联动直播。与全国五省七地多家媒体联动,以线上直播连线的方式参加了《2022海水稻插秧节》大型直播。携手《龙头新闻》和《极光新闻》在零下40多度的极寒天气里完成了《冰雪欢乐季大型直播活动》,创下了极寒天气直播记录。

  (五)运营造血能力大幅提升。铁力融媒代管运营的智融共创先后承接十多个大型节庆和招商活动,制作一系列宣传片,承接各社区党建提档升级工程等多个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业务,公司累计实现营收625万元,上缴财政利润84.7万元。铁力融媒造血能力空前增强,收入实现从改革前到改革后零的突破,再到每年都有百万级的增长。

  实现“事业+产业”良性循环

  一是采取事企分开、采编经营分开的双轮驱动经模式。中心为公司提供人才、内容生产、媒体资源及设备等支持,公司利润上缴财政反哺中心绩效工资、办公经费、添置和维护设备等。凡涉及公司经营范围内的业务,全市各部委办局等机关企事业单位给予支持,中心不同岗位人员全链条参与公司业务工作,提升绩效工资增量,降低公司运营成本,两者之间实现双赢。

  二是不断开拓市场,拓展多元业态。在原有专题片制作、平面广告、大型活动策划执行等经营项目基础上,承接直播电商孵化、文化类项目建设、艺术培训、运营电商直播基地、文创产品创意设计,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运营“智慧铁力”“铁力市数字乡村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突破地域限制,大胆“走出去”,在全省范围内承接大型活动及文创设计等业务,拓展运用空间。

  改革,既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又要勇于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要敢担当,善作为,不惧错,真改革。未来铁力市融媒体中心将锁定“机制创活、技术创新、内容创优、产业创效”的发展目标,积极顺应移动化、视频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坚持“产品数字化、内容价值化、平台产业化”,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致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基层媒体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铁力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李楠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