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融媒如何从六大维度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 光明网-党建频道| 2024-05-09
【流媒体网】摘要:如今,媒体融合已经跨过“相加”的过程,进入深度融合时期。

  (本文作者:北京市西城区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李卓;原标题:从相加到“相融”,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

  十余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出媒体融合发展的清晰蓝图,系统谋划媒体融合发展实施路径,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从相“加”迈向相“融”,坚持守正并不断创新,媒体融合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形成生动实践并结出累累硕果。如今,媒体融合已经跨过“相加”的过程,进入深度融合时期,“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已成为新时代赋予媒体工作者的新的历史使命。

  强化思想引领是基础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辩证法,科学、系统、准确地把握政治属性与传播属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内容为王与技术驱动等关系,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以融合力壮大主流阵地影响力。

  新闻媒体具有政治性和传播性。政治性是本质属性,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政治方向,传播性为重要属性,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效果。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既要坚持“党媒姓党”的政治性,把牢“党媒姓党”这个“定盘星”,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又要紧抓新闻媒体的传播性,用好“创新传播”这个“放大器”,在理念、内容、手段、体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方能壮大主流舆论新格局,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力。

  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优势在于权威性和专业性,新兴媒体则有快速、互动、多元等特点,二者只有优势互补、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资源、内容生产的有效整合,实现技术、平台的共享融通,才能变“相加”为“相融”。

  内容与技术是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双轮驱动”。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技术赋能“内容”,让内容与技术共振,以内容生产的高度、深度、温度去感染人,以技术支撑的便捷、灵活、精准去服务人,才能占据媒体融合发展的制高点。

  打造优质内容是根本

  “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内容生产是媒体的看家本领,也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优质内容、专业信息一直都是稀缺资源。“内容为王”在媒体深度融合语境下承载着新的内涵,与用户、市场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以往“受众为中心”的意识,将目光聚焦于“用户为中心”的互动传播和交互传播的内容建设。同时,信息的快速传播技术使得只有深入挖掘深层次的信息,运用更为专业的技术手段实现延伸信息服务,才能为用户提供高品质内容。各地融媒体中心在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内容的原创水平、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促进内容的智能化、场景化和沉浸化,把握内容建设的新特征、新驱动、新思维、新趋向,媒体融合的变化基因才会一直围绕着“内容为王”这一永恒轴心转动起来,跑出速度和质量。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北京市西城区融媒体中心融媒体中心为金融街量身定制《对话·金融街》《金融街会客厅》《HI!金融街》等多档融媒体创新节目,以媒体赋能北京金融街影响力、知名度持续提升。联合北京号制作《北京号带你逛北京》,不断拓展“短视频+枢纽连接”联动理念。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各地融媒体中心要始终抓住内容这个根本,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发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

  先进技术赋能是支撑

  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内容和技术两者相互支撑、相互融合,才能美美与共,行稳致远。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信息传播的多元、开放与共享。打破原有的新闻产出、推送模式,实现动态新闻信息采集更新及“私人定制”的分众化推送,让优质内容在报、刊、台、网、端、微同时发力,让主流价值传播得更广、更远、更精准,需要依托5G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先进技术为内容生产“赋能”,实现新闻产品的多样化、立体化。同时依托大数据等技术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进而向用户推送个性化和定制化信息,方能不断推动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深化改革创新是驱动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目前,各地融媒体中心报道内容已经从“以文字报道和政务类新闻”改变为“文字、图片、视频、直播多形式报道和‘政务+服务’等满足群众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新闻”的模式。技术不断革新,内容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各地融媒体中心要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探索新模式,构建新机制,打造新体系。

  构建人才“矩阵”是关键

  人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资源。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媒体深入转型、深层融合、深度洗牌,对媒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如今,融媒体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队伍结构不合理,转型难,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培养不足,高素质人才吸引力较低等问题。这就要求各地融媒体中心要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建立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培训机制、人才交流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和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从而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加强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搭建学习进阶平台,开展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要将薪酬分配制度与项目导向和个人发展相结合,以更加灵活的薪酬激励、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可以与中央市属媒体、互联网企业、相关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媒体人才培养平台、孵化基地和学习实践基地,从学习、实践、就业等方面加强对融媒体人才的全流程培养。同时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建立人才库,通过定期考核等方式进行动态管理。制定人才健康成长机制,打造人才成长平台,从而激发中青年员工的潜力和干劲。

  发挥优势深度赋能是路径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各地融媒体中心要立足辖区优势,聚焦用户需求,强化资源赋能,横向发力,纵向延伸,方能不断扩大传媒生态“朋友圈”,打通从中央到基层的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北京市西城区融媒体中心立足区位优势,创新打造西城特色“1+3+N”媒体联盟矩阵,将区级98家基层处级单位媒体联盟,金融街重点机构媒体联盟以及金科新区企业媒体联盟纳入其中。各地融媒体中心通过“政务媒体+企业(机构)账号”“政务媒体+中央(市属)媒体”“政务媒体+高校”等形式,可实现与企业机构、中央市属媒体、高校之间的直播、访谈等联动,探索搭建专业化合作平台及实践基地,有助于传媒生态新应用场景的落地。另一方面,要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紧抓“地域性和亲切感”的最大优势,打造部门协同的“朋友圈”,建立区域协同的“平台群”,织密社区协同的“关系网”,承担好本地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使命,将新闻宣传的触角扎根在基层,加强对本地特色、优秀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开办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新闻栏目,做优做精本地宣传作品,打造专属的融媒体产品,当好区域新闻宣传的“桥头堡”。同时,还要做深挖收集民情民意的“蓄水池”,做好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的纽带和渠道,为群众提供自下而上、畅通无阻的诉求通道,打造群众与政府沟通对话平台,政府与群众的宣传推进平台。依托融媒体中心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打造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在基层打造“融媒体基层站点”,开展“面对面”融媒服务。

 

责任编辑:李楠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