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融媒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DVB/融媒体 > 分析/其他
  • 全球电信业2020发展目标出来了,中国广电呢

    国际电联发布2015年度报告,定调了全球电信业2020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55%的家庭将享有互联网接入。对于中国广电行业来说,到2020年,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能真正担当起中国第四大运营商的称号吗?

    2016-06-20 09:51:46 标签:
  • 版权引进,是在透支中国电视综艺的未来

    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陷收视上不去、广告拉不来、观众不爱看的漩涡中,其主要原因也在于太多综艺节目缺乏原创精神,仅仅沦为盲从复制的山寨劣质品。

    2016-06-20 09:33:11 标签:
  • 【观察】袁明“跑”了,一代人的广电结束了?

    前有吕品,后有袁明,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广电风云人物相继离去。在广电内忧外患之际,更加令人唏嘘不已!

    2016-06-20 09:32:02 标签:
  • 新时代条件下县级台创新转型路径探析

    在这个新的时代条件下,县级台理所当然要与时代共进步,要在有效推进媒体融合中,找准受众新位置,构建新体制机制,挖掘特色新内容,要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培养造就过硬新闻队伍,坚持媒体姓党不动摇。县级台唯有推进融合发展,坚持创新转型,才能担得起这样的使命,负得起这样的职责,对得起这样的信任。

    2016-06-20 09:25:15 标签:
  • 从地面无线到有线,从有线到IPTV,电视台传播进入互联网时代

    对用户来说,他不管自己的电视机后面是连的哪个网,谁的节目好,谁的服务优,他就选择谁,不好了还可以再换,是为三网融合的终极目的。

    2016-06-17 13:15:20 标签:
  • 【毒舌】叫魂——弥漫在民间的广电“妖术”大集合

    对广电业叫魂,确切的定义,可以这样描述:人们相信整个广电体系具有一种能力——理应无偿向大众提供精品化、免费化的视频服务。

    2016-06-17 09:23:20 标签:
  • 综艺模式的未来发展状况

    做节目不如买模式,成了这个内容市场最大的弊病之一。我们无法忽视模式的作用力,但是当从引进模式变成依赖模式,那么这种内容的恶性循环模式就会开始不断侵蚀内容本身。

    2016-06-17 09:16:36 标签:
  • 盘点:央卫视及视频网站下半年综艺编播计划

    8+1上星卫视以及爱奇艺、腾讯和优土三大视频网站下半年综艺编播规划陆续出台。整体来看,户外真人秀势头强劲,与此同时,音乐、体育、团体养成类节目数量也不少。

    2016-06-17 09:04:24 标签:
  • 电视生态变革,大变局下东方卫视的加速

    CSM52城数据,2016年一季度东方卫视收视登顶,一时间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那么,接下来的二三季度东方卫视能否延续一季度的收视高潮呢?

    2016-06-16 09:28:57 标签:
  •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剧产业的升级与重塑

    进入2016年,越来越多的电视制作人和公司,急于摆脱演员价格上行、传统电视台购剧资金上涨空间有限等压力下的迷茫,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那么,在新的一年里,电视剧产业将会呈现怎样的新局面?

    2016-06-16 09:26:46 标签:
  • 【观察】有线电视基本收视费那些事 政府姿态很重要

    对于有线电视初装费、基本收视费等收费内容,很难想象这其实源自于群众的自发运动,只不过后来约定俗成,成为了行业的标准收费内容。

    2016-06-15 16:04:41 标签:
  • 总局限令越来越多 综艺如何推陈出新

    综艺在成为吸金利器的同时,也面临重重枷锁。当总局的限令越来越多,综艺如何在这个四米见方的舞台上,推陈出新。

    2016-06-15 08:29:36 标签:
  • 一季度电视观察:排名混战、两极分化、各谋出路

    电视内容制作,烧钱成常态,爆款却难出。中国电视市场没有2亿,都无法玩大综艺了;中国真正的原创缺失,除了买模式外, 似乎已经无新可玩;钱都撒在明星大咖上,却没有人真正关心和研究过人群、受众、用户画像、需求、痛点、价值观

    2016-06-15 08:16:49 标签:
  • 沉默中的中国广电:第四大运营商不容小觑

    低调并不见得是坏事,对于缺钱、缺时间、缺牌照、缺技术、缺机制的中国广电来说,与其追逐虚名,被受大家关注,倒不如埋下头来做事,最后给竞争对手“惊喜”。而在现实中,中国广电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正在围绕着这些短板,一块一块的补齐。

    2016-06-14 09:40:38 标签:
  • 总局发文反唯收视率论 地方广电推进智慧城市

    收视率一直是电视剧或者电视节目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那些动辄几亿的冠名以及几亿的购物成本,这些都是基于收视率而来的。“唯收视率”早已成为市场运作的基础手段。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入收视率作假,收视对赌,炒作收视等乱象。而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电视传统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广电总局希望通过《恪守媒体社会责任,反对唯收视率自律公约》遏制收视造假对于电视行业的继续荼毒。

    2016-06-14 08:39:07 标签:
页次:689/973 每页15 总数1459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Hits}